马克思主义原理整理范文

(作者:陈绍扬时间:2023-10-07 16:47:59)

导论

一、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

1.学习这门课程的必要性,主要原因是社会上仍然存在各种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意见和声音。有多种表现:一种是完全站在西方的立场上来看待马克思主义;另一种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缺乏了解,总体属于思想认识问题。2.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习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在当今仍然具有时代价值,仍然是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是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是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是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与发展,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4.要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这门学科同其他学科的关系我们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是要忽视乃至否定其他学科,或者把马克思主义凌驾于一切具体科学之上,而是要坚持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从事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研究。除了极少数学科外,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包括自然科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是有指导意义的。5.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不仅有助于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研究,而且还有助于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养与理论水平。

二、如何学习和对待马克思主义?

1.研习教材,阅读经典。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着眼于实际运用。3.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4.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一讲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及其本质概括。

1.从创立者看,是马克思、恩格斯。以马克思命名,是因为马克思做出了主要贡献。广义上的马克思主义还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如列宁主义斯大林模式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从内容看,有三个组成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居于核心的地位。3.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显著特征。科学性是指它的真理性,是对客观世界、主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革命性是指它是指导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4.从其政治立场和追求的远大理想和最终目标看,是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通过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最终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5.从实现途径与根本道路看,通过暴力革命取得政权,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然而根据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逐步消灭私有制,最终向无阶级的社会过渡。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6.概括说,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关于资本主义发展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其中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对马克思主义最为本质的概括,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最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区别其他思想、学说,对各国革命与建设事业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面。

二、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体系?

1.什么是阶级?

(1)阶级是个经济范畴,是说阶级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是同经济发展过程联系在一起的,反映的是人们同生产资料的关系,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拥有生产资料的阶级必然是社会生产体系中的领导阶级,处于统治的地位;不拥有生产资料的阶级必然是被领导的阶级,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领导的阶级必然要求被领导的阶级按照自己的利益组织社会生产,并按照最符合他们利益的形式分配劳动产品。其中一个社会集团(统治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2)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占有关系是区分社会阶级的物质基础和根本标志。在不同的社会形态,由于占有生产资料的方式不同,阶级的具体表现不一样:奴隶社会——奴隶主同奴隶,封建社会——封建主(地主)同农奴(农民),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同工人。

(3)阶级还是一个历史范畴,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奴隶制社会开始产生。阶级不是从来就有,也不会永恒存在。阶级社会在整个人类社会中是短暂的历史瞬间。

2.什么是无产阶级?

无产阶级是指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因而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现代雇佣工人阶级。无产阶级不等同于没有财产的人,也不等同于劳动阶级,劳动阶级包括拥有一定量生产资料的农民和手工业者。

3.无产阶级如何才能获得解放?它同全人类解放的关系是什么?

(1)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过程,就是逐步推动阶级消亡的过程,包括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消亡。而阶级消亡的根本政治前提是无产阶级取得政治上的统治地位,然而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和思想领域的变革,并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产品极大丰富、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的解放和人类的解放。

(2)只有消灭了私有制,消灭了人剥削人的现象,工人阶级才能得到解放,而消灭了私有制,消除了束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个根本的基础,全人类也就获得了解放。

(3)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无产阶级的解放与人类解放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只有完全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这个目标。

(无产阶级为什么能够解放全人类?特殊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使命决定无产阶级能够以解放人类为己任。在主张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消灭资本主义制度的各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最先进的革命阶级。它与现代大工业紧密相连,是资本主义大工业的产物,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还有着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富于革命的坚定性和彻底性。是否先进主要看那个阶级代表的生产方式是什么。农民阶级与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相联系,这种生产方式在封建年代(相对于奴隶制)是先进的;而工人阶级是与现代大工业生产相联系,这种社会化生产方式相对小生产是先进的。)

三、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

(1)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2)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关于资本主义发展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最根本的是两个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和唯物史观。

(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以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为己任,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四、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与科学性能否相统一?

(1)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在阶级或有阶级的社会里,哲学社会科学承担着为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的职能。

(2)既然哲学社会科学是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那么涵盖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的马克思主义,也必然是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3)两者统一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创造历史的真正英雄。劳动人民的愿望始终同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趋势相一致。只有代表和维护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最终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

五、当代中国社会的阶级划分及其依据。

1.两大基本阶级和新生社会阶层。

公有制的两种形式;社会分工。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新生的私营企业主阶层。

2.当代中国的阶级斗争及其表现。

我国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两大阶级之间有矛盾,但都属于劳动人民,不存在根本利益上的对立对抗性,自然就不存在阶级斗争。

3.我国私营企业主阶层是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成长壮大起来的,总体上拥护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极主动参与国家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建设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需要把私营企业主同劳动人民的矛盾,包括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同非公有制经济的矛盾,纳入人民内部矛盾的范畴进行认识和处理。

4.主要是中国人民同敌视和破坏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内外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之间的斗争。如境内外相互勾结的三股势力,严重侵犯我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西方敌对势力。还有违法犯罪这一特殊形式的阶级斗争。

5.既然社会主义条件下还存在阶级斗争,还存在敌我矛盾,那就需要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我们的民主是人民民主,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第二讲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与对立统一规律

哲学上的两个基本对子:

(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乃至整个宇宙)的总的看法,方法论是人们在一定世界观指导下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3)哲学基本问题上的两个“对子”,是指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统一。

三种不同的世界观及其基本答案

第一种是唯心论说世界是心造的,引申起来又可说是神造的。可进一步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认为,客观世界是自我的主观精神的显现和产物。把人的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主观唯心主义又称唯我论。

客观唯心主义不认为物质世界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但承认有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某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在主宰着物质世界。物质世界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化或其表现。把人类的所谓理性、理念、绝对精神,看成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容易陷于神秘主义的创世说和宗教信仰主义。宗教创世说、神鬼灵异说就属于这种唯心主义。

第二种是古代朴素唯物论、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说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把世界的本原归根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而机械唯物论认为物质是不发展的、不变化的。若说变化根本上只有两种:就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否认事物运动的内部原因、质的变化和发展的飞跃。

第三种就是辩证法的唯物论。说世界不是心造的,也不是不发展的物质,而是发展的物质世界。

什么是物质?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其一,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与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及自然科学的物质构造理论区别开来;其二,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这就与客观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其三,这种客观实在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这就与主观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其四,这种客观实在能被意识所反映。这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1)辩证唯物主义:一方面,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和根本特性。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间万物皆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另一方面,整个世界又是联系的、发展的。联系和发展是物质世界的存在状态。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与多样性的特征。发展是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历史唯物主义:把辩证唯物主义彻底贯穿于社会历史领域。一方面,从物质决定意识出发,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认为社会意识虽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但归根结底只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存在为社会意识提供了客观的来源。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就是社会历史观上的唯物主义。另一方面,从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源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出发,深刻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规律,为人们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趋势,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原则与思想理论基础。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规律

辩证法是关于对立统一、矛盾和运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哲学学说。

(一)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即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相互渗透以及相互转化的趋势。在促进这种转变中,条件是重要的。

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和相互斗争的性质和趋势。一切矛盾的斗争都是不可调和的。总是一方“吃掉”另一方,一方克服一方,导致矛盾双方的转化,达到矛盾的解决。不可调和性,是矛盾斗争性的固有特征。

同一性与斗争性相辅相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通过斗争性来表现,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发展。

(二)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世界中充满矛盾。

(2)矛盾的特殊性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了事物的不同性质,只有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采取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推动事物发展。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辨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这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共性和个性相统一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规律就是由个别认识上升到一般认识,再由一般认识到个别认识的辨证发展过程。

(矛盾特殊性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义:第一,有助于划清不同事物的界限。第二,有助于找到正确解决矛盾的方法。第三,要克服教条主义。其主要特点是把书本、理论当教条,思想僵化,一切从定义、公式出发,不从实际出发,反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否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有两种教条主义,一种是“马教条”,一种是“洋教条”。当前的主要危害是洋教条。)

(三)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1)关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诸种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种矛盾就叫做主要矛盾。反之,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就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共同存在于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的解决规定者次要矛盾的解决,主要矛盾解决的好,次要矛盾就容易解决。反之依然。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即主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次要矛盾,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上升为主要矛盾。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首先,学会区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善于抓主要矛盾。

其次,在集中力量抓主要矛盾时,也要注意解决次要矛盾。实际工作中,既要抓中心工作,又要围绕中心工作同时开展其他方面的工作。

(2)关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相互影响,互相转化。

方法论意义:要注意一种倾向掩盖着另一种倾向。主要是由于主要倾向处于支配地位,影响显著,容易引人注目;非主要倾向居于被支配地位,不易被人察觉,因而被掩盖起来首先要抓住主要问题、主要倾向,集中全力加以解决,同时又要注意被掩盖的另一种倾向。当非主要倾向转化为主要倾向的时候,我们就要组织力量,去进行新的斗争。

(四)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

对抗性的矛盾,是指矛盾双方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只能采取外部冲突的形式去解决。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非对抗性矛盾,是指不必通过外部冲突的形式去解决的矛盾。在社会生活中劳动人民内部的矛盾。

矛盾的对抗形式和非对抗形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共产党内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的矛盾,在开始的时候,或在个别的问题上,并不一定马上表现为对抗性的。但随着阶级斗争的发展,这种矛盾也就可能发展为对抗性的。社会主义条件下不同性质的矛盾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五)矛盾学说和矛盾分析方法,对于认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和谐及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

社会和谐的两层含义:第一个层次是要讲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要和谐,第二个层次即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和谐,即社会关系的和谐。

首先,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立足于在解决矛盾中实现和谐,不能一味地调和矛盾。归根结底,事物的发展要靠矛盾的斗争性开辟道路。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其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避免非对抗性矛盾激化成对抗性矛盾。第三,人民内部矛盾属于非对抗性矛盾,但是否会以非对抗性的方式得到解决,这个过程本身并不能自动实现,需要有解决矛盾的正确方式、方法。

总之,马克思主义所讲的和谐,不是无矛盾的“和谐”,或只承认矛盾统一性不承认矛盾斗争性的“和谐”。和谐不是指矛盾本身,而是指处理矛盾的方式,即通过创造条件促使矛盾性质的转变,进而用和平的方法处理矛盾,在此过程中实现和谐。只有按照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原则去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就不会使非对抗性矛盾发展为对抗性矛盾,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三讲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价值观

一、真理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绝对性与相对性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方面,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真理的绝对性,是讲真理的内容的确定性,是讲人类具有正确认识物质世界的能力。

真理的主观性: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是通过人的思维表现出来的,比如经验、概念、判断、抽象、结论、理论等。

真理的相对性,是讲人的思维、认识、思想能否完全反映真理,总要受到主体自身条件的局限的限制,这是由思维、认识的非至上性决定的。

word该篇马克思主义原理整理范文,全文共有7271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马克思主义原理整理.doc》
马克思主义原理整理下载
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