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通用多篇)范文

(作者:fuwenqi13时间:2023-07-08 11:18:50)

[说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通用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通用多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浅析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篇一

[摘要] 本文通过解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依据、总体要求、基本途径。

[关键词] 和谐社会;社会主义;途径。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体现在构成社会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上。从广义上说,就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基本适应,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凋、可持续发展,共同进步;从狭义上说,就是实现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1 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上层建筑保障。和谐的社会关系要求上层建筑的法律制度加以维护,为此,就要通过民主政治建设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此外,和谐并不是“一团和气”,也不是宗派主义,而是建立在特定的原则的基础之上。原则要在民主的基础上产生,通过法制加以维炉,为此必须发展民主政治,扩大公民政治参与,落实依法治国方略。

2.2 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质上要求。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但是,必须把公平正义放到市场经济体制的环境中来理解。离开这个环境,公平正义就可能演变成平均主义。在现阶段,公平正义主要体现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等价交换,买卖双方的利益和权益得到尊重和维护。因此,公平正义就是要承认事实上的不平等,尊重差别,通过适当的政策把差别转化为推进社会进步的动力。为此,要完善市场经济,规范竞争秩序,调节收入差距,正确处理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关系,依法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3 诚信友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道德的要求。要按照党的十七大要求,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

2.4 充满活力是社会成员激发出来的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的社会,这种“活力”需要激发。尊重创造,就要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让不同社会阶层都把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生产要素优势融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事业中。

2.5 安定有序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动态平衡。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社会不稳定现象要比社会不和谐现象更为严重,为了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有时仅仅用调和的方法不能奏效。因此还要强化斗争、打击这一手段,但是不能将其转变为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和“阶级斗争”,而必须依法治国,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实现安定有序。要求不断改革社会管理体制,加强社会建设,发展基层民主,扩大公民自治,让公民依法管理自已的事务,最大限度地把社会矛盾消解在萌芽状态。

2.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关系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延伸。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要求把建设生态文明提到议事日程。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加以提出,目的在于基本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深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此,就必须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

3.1 坚持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硬道理,是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发展对于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党的十七大明确要求,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证。

3.2 走共同富裕道路,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但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不能一蹴而就。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将贯穿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始终。在这个过程中、事实上的不平等将长期存在,因此要承认差别,而不是否认差别,更不能人为地消灭差别,差别既可产生动力,也能导致冲突。实现防止冲突、推动发展的目标,需要有正确的政策导向。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人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3.3 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体现在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上,应当尊重经济成分的多样性,实现不同经济成分的均衡发展。为此,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把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4、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社会建设关系到民生,关系到社会稳定,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布局中地位重要。我们党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历来重视改善民生,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现在,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即所谓“民生”问题的解决,既取决于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党政机关服务质量的改善、工作效率的提高,更取决于社会事业的发展,比如教育、文化、卫生、就业、住房、尤其是社会保障等事业的发展和完善。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5、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因此,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现阶段社会上许多矛盾与不和谐现象恰恰来源于党与社会、党与社会成员之间的矛盾。因此,只有党不断提高执政能力,永葆先进性,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可靠的政治保证。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探讨 篇二

[摘要] 本文通过解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依据、总体要求、基本途径。

[关键词] 和谐社会;社会主义;途径。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体现在构成社会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上。从广义上说,就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基本适应,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凋、可持续发展,共同进步;从狭义上说,就是实现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1 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上层建筑保障。和谐的社会关系要求上层建筑的法律制度加以维护,为此,就要通过民主政治建设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此外,和谐并不是“一团和气”,也不是宗派主义,而是建立在特定的原则的基础之上。原则要在民主的基础上产生,通过法制加以维炉,为此必须发展民主政治,扩大公民政治参与,落实依法治国方略。

2.2 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质上要求。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但是,必须把公平正义放到市场经济体制的环境中来理解。离开这个环境,公平正义就可能演变成平均主义。在现阶段,公平正义主要体现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等价交换,买卖双方的利益和权益得到尊重和维护。因此,公平正义就是要承认事实上的不平等,尊重差别,通过适当的政策把差别转化为推进社会进步的动力。为此,要完善市场经济,规范竞争秩序,调节收入差距,正确处理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关系,依法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3 诚信友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道德的要求。要按照党的十七大要求,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

2.4 充满活力是社会成员激发出来的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的社会,这种“活力”需要激发。尊重创造,就要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让不同社会阶层都把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生产要素优势融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事业中。

2.5 安定有序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动态平衡。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社会不稳定现象要比社会不和谐现象更为严重,为了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有时仅仅用调和的方法不能奏效。因此还要强化斗争、打击这一手段,但是不能将其转变为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和“阶级斗争”,而必须依法治国,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实现安定有序。要求不断改革社会管理体制,加强社会建设,发展基层民主,扩大公民自治,让公民依法管理自已的事务,最大限度地把社会矛盾消解在萌芽状态。

2.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关系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延伸。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要求把建设生态文明提到议事日程。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加以提出,目的在于基本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深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此,就必须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

3.1 坚持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硬道理,是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发展对于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党的十七大明确要求,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解除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证。

3.2 走共同富裕道路,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但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不能一蹴而就。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将贯穿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始终。在这个过程中、事实上的不平等将长期存在,因此要承认差别,而不是否认差别,更不能人为地消灭差别,差别既可产生动力,也能导致冲突。实现防止冲突、推动发展的目标,需要有正确的政策导向。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人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3.3 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体现在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上,应当尊重经济成分的多样性,实现不同经济成分的均衡发展。为此,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把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4、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社会建设关系到民生,关系到社会稳定,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布局中地位重要。我们党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历来重视改善民生,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现在,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即所谓“民生”问题的解决,既取决于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党政机关服务质量的改善、工作效率的提高,更取决于社会事业的发展,比如教育、文化、卫生、就业、住房、尤其是社会保障等事业的发展和完善。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5、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因此,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现阶段社会上许多矛盾与不和谐现象恰恰来源于党与社会、党与社会成员之间的矛盾。因此,只有党不断提高执政能力,永葆先进性,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可靠的政治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试谈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篇三

摘要: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本文在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关键词:和谐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理想状态的一种描绘。不要战争、不要凶杀、不要抢劫、不要疾病、不要欺诈,追求和平、幸福、安宁、自由的生活状况,是古今中外思想家梦寐以求的理想。儒家的大同世界,老子的小国寡民,庄子的至德之世,墨子的“兼相爱”,佛教的极乐世界,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孙中山的天下为公,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都具有化解矛盾,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的成分。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部人类社会史,就是人们追求美好社会的历史。不同时期的思想家对和谐社会有不同的理解,今天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不同于古今中外思想家们所设想的和谐社会,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古今中外人们向往和追求的和谐社会有共性也有个性,今天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现了阶段性特征基础上,力求化解中国社会生活中的矛盾的一种社会理想,是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是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之一的和谐社会。它不同于封建式的“田园牧歌”、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现代资本主义式的“福利社会”,也不同于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而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过去我们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人与人之间的同志式的平等互动关系,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邓小平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十六届六中全会把社会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特征,这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理论的重大发展,加深了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认识,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胡锦涛在2005年2月19日省部级领导干部的讲话中首次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指出:“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民主法治。就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的一个永恒主题,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进步价值取向。公平是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它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它意味着权利平等、分配合理、机会均等和司法公正。正义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合理的平衡的关系,是人待人处世的一种基本原则和准则。正义要求大义凛然、主持公道,不向歪风邪气低头。社会主义是比任何社会都要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只有做到公平正义,才能使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得到妥善协调,使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从而增强社会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

诚信友爱。诚信友爱既是人内在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又是人在处理与他人和社会关系时的行为规范。要求全社会成员相互帮助,诚实守信,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以“八荣八耻”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作为一个社会人应该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不讲空话、假话,不捕风捉影,不挑拨是非,不造谣生事,不用假药、假烟、假酒、假奶坑害消费者。诚信友爱既是人自我完善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失去了诚信友爱,必然陷入“人对人象狼”一样的陷阱。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人们精神振奋、斗志昂扬,社会朝气蓬勃、团结协作,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释放,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使中国经济社会始终充满蓬勃生机,使中华民族的前进和发展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

安定有序。就是国泰民安、五谷丰登,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祥和,尽量控制和减少各种犯罪活动。要求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特别要加强公检法司人员教育,防止警匪一家,把社会秩序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求得片面增长。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水,呼吸上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调整经济结构,使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保证可持续发展。

三、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二)目标和任务

我们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包括六个方面:①根据民主法治的要求,提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②根据公平正义的要求,提出城乡、区域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通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③根据诚信友爱的要求,提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的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④根据充满活力的要求,提出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加,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⑤根据安定有序的要求,提出社会管理体系显著提高,社会秩序良好。⑥根据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提出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三)基本原则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有六条:①坚持以人为本;②坚持科学发展;③坚持改革开放;④坚持民主法治;⑤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⑥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总之,我们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在生产发展基础上实现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社会;是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浅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篇四

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 丰富内涵

论文摘要: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奋目标。在新世纪、新阶段,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为了适应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局而的新发展,要求我们扎扎实实做好建设一个既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又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

所谓“和谐”,《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所谓“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结构均衡、社会系统良性运行、相互协凋,人与人之间相互友爱、相互帮助,社会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人与自然之间协调发展的社会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就是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经济和社会、城市和乡刊、东中西部不同区域、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关系良性互动和协凋发展,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历史的、综合的、动态的概念总体说来至少包括以下份个层面的内涵: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在维护人类利益的同时,维护自然界的平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确保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体现在把经济开发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不断增强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水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和生态良性循环协凋统一;社会结构及各系统之间的和谐包括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和谐,城乡之间的和谐,区域之间的和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和谐等;人自身的和谐即人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索质、科学文化索质和健康索质,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健壮的体格能够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根本上说,人自身的和谐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是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

和谐社会状态的显著特征就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诸多元索实现均衡、稳定、有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包括以下四个主要特征:

第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全面协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

第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把公平和正义作为核心价值,团结互助、平等友爱、扶贫济困、和睦融洽的社会公平和正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乖要标志,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乖要基础机会平等是社会公平与正义的乖要体现,对实现社会和谐至关重要。

第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创造活力得到充分激发、社会财富的创造源泉得到充分涌流、人们能够各尽其能的社会和谐社会是一个全社会创造活力涌动的社会。

第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法制健全、管理有序、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体现法制理念、法律乎段的社会在这个社会,社会主义民主史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史加健全,全民法律索质不断提高,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得以恢复和发扬,各种欺诈行为逐渐得以消除,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生活得到净化。

二、努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索,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既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和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完成这一重大战略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要不断增强强社会的创造活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全面贯彻尊乖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调整各项政策,努力发挥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在增强社会创造活力中的作用;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

二要妥养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后党和政府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千方百计保证广大人民群众都能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高度乖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铭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要建立健全社会利益的沟通渠道和协Jal机制;健全处理人民内部矛后的工作机制,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乎段,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

三、要健全工作机制,维护社会稳定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依法及时合理地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应对突发事件的组织体制,建立完备的突发事件管理制度和紧急状态法律法规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此外,要有效发挥司法机关惩治犯罪、化解矛后和维护稳定的职能作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创造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

四、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广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积极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改进群众工作,不断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深人基层,以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工作乖点,善于运用说服教育、不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法,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凝聚和激励群众共同前进。

总之,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奋斗目标根据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为了适应改革发展进人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奋斗目标,就要求我们扎扎实实做好建设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各项工作。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通用多篇)范文。

word该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通用多篇)范文,全文共有11881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通用多篇).doc》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通用多篇)下载
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