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范文

(作者:敏敏19374时间:2022-10-13 11:13:56)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缘”,会写“题、侧、峰、庐、缘”5个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题西林壁》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4.背诵并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1.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激趣导入

1. 指名背诵《暮江吟》。

2.导入板题:同学们,我们知道,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是悠久的中华文化瑰宝之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在西林寺上的一首诗。(板书:《题西林壁》)

二、初读古诗,感受诗韵

1. “题西林壁”是什么意思呢?(题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题”的意思是——题写。理解题目后再读诗题。

2.谁知道苏轼的生平?(先完成“导学案”第一题,再课件出示苏轼的资料)

3.学习生字(完成“导学案”第二题,评议)

4.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这首诗,把它读准确,读通顺。

⑴谁来读给大家听?指名朗读。

你把“岭”和“峰”的后鼻音读得特别准。(板书“岭”、“峰”)谁再来读一读“岭”?教师随机评价

把“岭”和“峰”放回诗句中,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⑵谁还想来读读这首诗?指名朗读。

5.读得字正腔圆,我们一起再来读读整首诗。(学生齐读全诗。)

三、品词析句,感悟“不同”

1.学生质疑

读着读着,你有什么地方不理解的吗?学生汇报问题,教师随机评价。

同学们都很会动脑筋,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苏轼为何不识庐山?

2.感受“身在庐山”

那么苏轼身在何处?他是在山中哪些位置观察庐山的?请你在文中把表示位置的字圈出来。

⑴学生汇报,教师圈画“横、侧、远、近、高、低”。(板书)

“横看”是怎样看呢?现在讲台就是庐山,站在哪个位置是“横看”?站在在哪个位置看到“侧”看?

(2)小结:无论苏轼身在——山前,身在——山侧,身在——山的远处,身在山的——近处,身在——高山,身在——低谷,他都身在——庐山之中。

3.领略“不同美景”

⑴那苏轼在庐山之中看到了哪些景象呢?找出诗句读一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⑵横看庐山,是—岭,侧看庐山,是—峰。(板书“岭”和“峰”)

“岭”和“峰”是一样的吗?学生根据已有的理解发言

我们一起来看看图片就清楚了(教师出示课件,学生学习“岭”和“峰”的区别)

知道了岭和峰的区别,谁来把诗句的意思说完整?

出示说话练习:横看庐山, ,侧看庐山, 。

这些雄伟壮丽的景色就是苏轼所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

⑶那身在庐山的远处、近处、高山与低谷,看到的景又是怎样的呢?苏轼并没有细说,只告诉我们——远近高低各不同,都有哪些不同的景象呢?(板书“各不同”)请你先看看图片(幻灯片出示图片),然后再展开想象,写一写,说一说。(分组完成导学单第三题:站在处看,庐山 。)

预设:站在远处看,庐山连绵起伏,一眼望不到边。

站在近处看,庐山像一位高大的巨人耸立在眼前。

站在高处看,庐山云雾缭绕,隐隐约约。

站在低处看,庐山又高大又险峻,一眼望不到头。

⑷多少文人墨客,用自己的诗句也写下了庐山不同的美!引读诗句:(幻灯片出示诗句)

瞧,诗仙李白站在庐山远眺,望见了一道气势磅礴的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初夏,白居易走进庐山上的大林寺,看到漫山遍野的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一代伟人毛主席勇攀庐山高峰,在仙人洞题写道——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来到庐山脚下抬头仰望——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

读着这些描写庐山的诗句,你有什么感受?(生自由发言,师评价,引出“千姿百态”并板书。)

但是,苏轼仅仅用14个字写尽了它的千姿百态,那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幻灯片再次出示诗句)

四、由景入理,理解诗理

1.欣赏了庐山的千般面貌,所以苏轼心生疑惑,不知哪个才是庐山的真面目,于是他接着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幻灯片出示诗句)

2.诗人“不识庐山”仅仅是因为庐山的千姿百态吗?(生回答后再出示诗句“只缘身在此山中”,并板书)

师:因为身在其中,很容易被眼前的事物所迷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课件出示)

师:诗人在庐山中看到的景色只是庐山的一面,不能领略到它的全貌。那怎样才能看清楚庐山的“真面目”呢?(引导学生回答后板书“从不同角度观察”)

师小结:作者这句诗单单只是想告诉我们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吗?(引出道理:只有跳出事物本身,进行全方面的观察,我们才能了解事物的真面目。)

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句富有哲理的诗句。(板书“明理”,并指导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同学们,苏轼在庐山看到这样的景,就悟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真了不起!一起带着这样的理解,再来读一读全诗。(生齐读)

五、适度拓展,积累运用

1.拓展学习课外三首哲理诗

⑴像这样通过写景告诉我们一个深刻道理的诗,我们就叫它哲理诗。(板书“哲理诗”)这里也有三首哲理诗。(幻灯片出示《观书有感》、《登鹳雀楼》、《登乐游原》)一起来读一读。

⑵指明读自己喜欢的诗,评议。

⑶理解三首诗的大意及蕴含哲理。(幻灯片出示)

2.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三首诗,再加上今天重点学习的《题西林壁》,一共四首诗,而这些诗句带给我们很多的启发,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幻灯片出示,生齐读四句诗。)

3.联系实际,运用诗句。

(1)这些诗句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大用场。出示情境题:

①张爷爷急切想治好自己的糖尿病,却被卖假药的人骗了,在我们看来很容易拆穿的骗局,他却没看出来。真是“              ,             ”

②当我们只顾贪玩,没有心思读书时,老师语重心长地说:“                    ,                    。只有多读书,才能获得智慧。”

③奶奶退休后,过上了舒适的老年生活,但她总是念叨着“ ,”来感叹时间过得太快。

请你读一读这些生活情境,选择正确的诗句,端端正正地填写在导学单的横线上。

(2)反馈评议。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堂总结,升华感情。

2.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

(2)完成巩固作业。

word该篇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范文,全文共有2957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下载
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