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数据分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范文
课题:《走进数据分析》第一课时
课时:1课时
学科核心素养
1.能够分析数据中所承载的信息;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愿意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更大价值。(信息意识)
2.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计算思维)
3.掌握数字化学习系统、学习资源与学习工具的操作技能,用于开展自主学习、协同工作、知识分享与创新创造,助力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课程标准要求
1.通过典型的应用实例,了解数据采集、分析和可视化表达的基本方法。
2.根据任务需求,选用恰当的软件工具或平台处理数据,完成分析报告。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教科版信息技术必修一《数据与计算》第五章《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中第一节《走进数据分析》第一课时。本节课内容与第五章后续的课程衔接紧密,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实践性强。在本节,学生将在对数据与计算有全面认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较为深入地体验数据分析的完整过程。
学情分析
1.学生的认知能力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将思维过程具体化为六个教学目标,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其中前三项是低阶思维,后三项是高阶思维。高一学生经过九年义务教育应经具备较高水平的低阶思维,但是高阶思维相对欠缺。
2.学生的知识储备以无为一中学生为例,其在初中阶段已经初步接触表格加工软件,有基本的数据统计和图表制作的经验。但是对于数据分析的方法缺少归纳和总结,缺少应用分析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公交高峰期”案例,了解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对比分析法和平均分析)和可视化表达的特点,感受数据分析的一般过程;
通过阅读数据报告范例,了解分析报告的一般结构和表述规范;
通过公共自行车项目,能够熟练选用合适的数据分析方法与可视化工具,形成结论,并用数据分析报告表述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对比分析法和平均分析);了解数据可视化表达的特点;了解分析报告的一般结构和表述规范。
教学难点:能够根据实际解决问题的需要,选择恰当的分析方法,多角度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并有效表达。
教学策略
数据分析方法、数据可视化表达和分析报告的撰写都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内容,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项目式教学,让学生在解决“公共自行车使用情况调查”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理论知识,提升能力素养。
开放性学习环境
多媒体网络机房教学广播系统智慧教育平台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观看《大数据时代》系列纪录片第一集《数据时代》中的一个片段,并思考问题“龙湖小学时如何选拔足球运动员的?”
生:观看视频并思考问题
师:(视频看完后)时间有限,我们先看到这里,现在请一位同学来回答刚才的问题。
生:回答问题
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简单评价,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视频中龙湖小学通过分析传感器收集到的数据来分析运动员的特点,从而发现运动员的优缺点,以此决定运动员在场上的位置。实际上这就是数据分析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我们生活在大数据时代,碎片化的数据杂乱无序、没有太大价值。了解数据分析并具备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是大数据时代对我们的基本要求。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走进数据分析。
项目任务布置
师: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拥堵现象日益严重。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成为解决交通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越来越多的人出行选择乘坐公交或地铁,但是从家到车站、从车站到目的地就需要廉价便捷的交通工具。为了解决此问题,公共自行车应运而生。今天我们就面临这样一个项目任务,关于公共自行车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
项目主题:某市公共自行车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项目说明:某市第一期建设了50个公共自行车站点,主要布局在居民生活工作集聚区出入口、公交车站附近等地。1240个锁车柱已经全部建成,1000辆自行车也已经配备到位。在一段使用时间之后,相关管理部门对公共自行车使用数据进行采集,详见“某市公共自行车一月份运营数据.xls”(附件1)。同时对使用者进行访谈。受访者均表达了公共自行车方便了自己的出行,但也提出了很多问题。如自行车损坏严重,借不到车,还车桩满等问题。
项目要求:
1.学生4人一组,阅读整理相关文字和表格数据资料,明确项目任务,填写《项目合作分工表》(附件2);
2.对资料进行分析,发现该市公共自行车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为二期工程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
3.完成《某市公共自行车使用情况调查分析报告》。评价要求见附件3《分析报告评价量规》。
项目任务实施
活动1:项目初步思考
师:首先给各组5分钟的时间阅读相关材料,利用已学知识对数据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能存在的问题。
生:阅读材料,分析数据
活动2:数据分析及其表达
师:同学们刚刚已经初步分析了数据,其实涉及到了某些数据分析方法。下面我们对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为了不干扰大家对项目任务的思考,我们通过课本118页活动1中的案例感受一下数据分析的过程。
小明每天7:00乘坐27路去学校,17:00左右放学回家。他觉得每天往返途中,公交车上并不拥挤。而妈妈8:00乘坐49路出发,18:00下班,她却总是抱怨乘车者太多。
师:请各小组根据以上材料提出假设。
生:提出假设
师:让我们用数据来验证假设是否成立。由于乘车人数在不断变化,我们收集到了27路和49路公交车的月平均时段客流量数据。请大家对数据进行分析。
生:对数据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利用图表)
师:依据你们刚才的分析,你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生:6-19点,49路客流量>27路客流量。高峰期一般出现于7-9点,17-19点,高峰期49路客流量>27路客流量。
师:大家刚才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数据分析的过程。
总结:进行数据分析,首先要根据分析的目标提出假设,然后选择恰当的分析方法进行分析,验证假设是否正确,继而得出相应的结论。数据分析的方法有很多,如对比分析和平均分析。
对比分析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差异,从而揭示这些数据所代表的事物发展变化情况和规律。对比分为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
横向对比指的是类似的事物或者同类的事物之间进行比较;
纵向对比指的是和相同事物的不同时期进行比较。
对比小明和妈妈所坐公交线路的客流量,来分析哪一条线路更加繁忙属于横向对比;
对比一条公交线路一天内不同时段的客流量,分析高峰期出现的时间属于纵向对比。
平均分析就是运用计算平均值的方法,来反映总体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某一数量特征的一般水平。平均分析和对比分析常结合使用,例如比较不同线路的平均客流量。
师:刚才我们还利用了图表来展示客流量对比,更加的直观形象,同时通过图表发现早高峰和晚高峰出现的时间,有利于发现事物的规律。我们将这种以图形、图像和动画等方式更加直观生动地呈现数据及数据分析结果,揭示数据之间的关系、趋势和规律等的表达方式称为数据可视化表达。数据可视化的应用范围广泛,例如第五届互联网大会关键词云和手机记录的健身数据。
活动3:项目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师:现在请各小组利用刚刚归纳总结的数据分析和表达对“公共自行车使用情况调查分析”项目数据进一步分析,用可视化的方式表述分析结论。
生:数据分析
活动4:撰写数据分析报告
师:虽然图表在表达数据分析结果的时候直观形象,但是单一的表现形式仍然局限性。我们需要结合文字,用数据分析报告的形式完整的体现你的分析结论和建议。数据分析报告是项目研究结果的展示,也是数据分析结论的有效承载形式。通过报告不仅是把数据分析的起因、过程、结果及建议完整的展现出来,更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严谨的决策依据。在数据分析报告中首先要明确数据分析的目的和背景,阐述目前存在的问题及通过分析希望解决的问题;其次需要描述数据来源和数据分析的思路、方法和模型;重点要呈现数据分析的过程、结论和建议。
现在请各组阅读《中学生上网行为典型特征与潜在需求调查报告》,模仿该报告撰写公共自行车使用情况调查分析报告。
项目评价
活动5:项目评价
生:各小组将数据分析报告提交至学习的平台。
师:展示部分小组分析报告,教师和其他组给出评价意见。
生:对其他组的分析报告进行评价,填写附件4 《数据分析报告评价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完成了既定的教学任务,教学效果良好。通过小组协作完成“公共自行车使用情况调查分析”项目任务,使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得到了提升,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但思考再三,尚存在以下三点不足:
1.环节略多,导致时间略显紧凑;
2.学生表格数据加工能力层次不一,部分小组活动3、活动4进度稍缓;
3.课堂整体氛围活跃,但仍有少数学生参与度不高。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立足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增强教学感染力,为打造有灵魂、有生命的课堂而不懈努力。
附件1 某市公共自行车一月份运营数据
投放站点编号 | 锁车桩数 | 借数量 | 还数量 | 维修数量 |
GXZXC001 | 20 | 400 | 224 | 2 |
GXZXC002 | 20 | 460 | 280 | 2 |
GXZXC003 | 20 | 860 | 602 | 5 |
GXZXC004 | 30 | 1100 | 770 | 3 |
GXZXC005 | 30 | 1260 | 882 | 8 |
GXZXC006 | 20 | 260 | 140 | 1 |
GXZXC007 | 40 | 2630 | 3551 | 10 |
GXZXC008 | 20 | 880 | 616 | 5 |
GXZXC009 | 40 | 3708 | 4481 | 3 |
GXZXC010 | 40 | 3679 | 5622 | 5 |
GXZXC011 | 20 | 1600 | 1120 | 10 |
GXZXC012 | 20 | 1340 | 938 | 9 |
GXZXC013 | 30 | 1820 | 1274 | 12 |
GXZXC014 | 20 | 1060 | 742 | 7 |
GXZXC015 | 20 | 1540 | 1078 | 10 |
GXZXC016 | 40 | 4840 | 5601 | 32 |
GXZXC017 | 20 | 460 | 322 | 3 |
GXZXC018 | 20 | 1780 | 1246 | 12 |
GXZXC019 | 20 | 860 | 602 | 5 |
GXZXC020 | 20 | 1340 | 938 | 9 |
GXZXC021 | 20 | 680 | 476 | 4 |
GXZXC022 | 40 | 3275 | 4236 | 25 |
GXZXC023 | 40 | 3105 | 4230 | 23 |
GXZXC024 | 20 | 1760 | 1232 | 11 |
GXZXC025 | 20 | 860 | 602 | 5 |
GXZXC026 | 20 | 460 | 308 | 3 |
GXZXC027 | 20 | 1320 | 924 | 8 |
GXZXC028 | 40 | 3612 | 3071 | 24 |
GXZXC029 | 20 | 680 | 476 | 4 |
GXZXC030 | 20 | 420 | 430 | 2 |
GXZXC031 | 20 | 860 | 602 | 5 |
GXZXC032 | 40 | 4802 | 5696 | 36 |
GXZXC033 | 40 | 3614 | 4398 | 26 |
GXZXC034 | 20 | 1000 | 700 | 6 |
GXZXC035 | 20 | 980 | 686 | 6 |
GXZXC036 | 20 | 960 | 672 | 6 |
GXZXC037 | 40 | 3196 | 3824 | 25 |
GXZXC038 | 20 | 1580 | 1106 | 9 |
GXZXC039 | 20 | 1400 | 980 | 8 |
GXZXC040 | 30 | 1660 | 1162 | 10 |
GXZXC041 | 20 | 1540 | 1078 | 8 |
GXZXC042 | 20 | 1380 | 966 | 9 |
GXZXC043 | 20 | 1160 | 812 | 7 |
GXZXC044 | 20 | 99 | 89 | 6 |
GXZXC045 | 20 | 1300 | 910 | 8 |
GXZXC046 | 20 | 151 | 154 | 7 |
GXZXC047 | 20 | 1520 | 1064 | 10 |
GXZXC048 | 20 | 149 | 150 | 9 |
GXZXC049 | 20 | 1160 | 812 | 7 |
GXZXC050 | 20 | 980 | 686 | 6 |
附件2:项目合作分工表
小组名称_____________ 组长____________
小组成员姓名 | 具体分工 | 实际完成工作 |
附件3 数据分析报告评价量规
评分领域 | 初显 | 发展中 | 熟练 | 高级 | |||
分析过程及结论: 有什么证据表明,学生能够根据项目需求,进行数据分析,形成合理的分析观点 | |||||||
使用数据工具 | 只在数据整理、论证、展示等部分环节使用软件工具;技术运用有明显错误。 | 能够在数据整理、论证、展示等环节使用软件工具;技术运用不熟练。 | 能够在数据整理、论证、展示等环节使用恰当的软件工具;技术运用较熟练,有个别错误。 | 能够在数据整理、论证、展示等环节使用恰当的软件工具;运用技术熟练、效果显著。 | |||
核心观点 | 试图建立相应的观点 | 能够建立1个明确观点 | 能够建立>1个明确观点 | 能够建立>1个可信的观点 | |||
分析方法 和效果 | 试图应用某种分析方法回应观点,但没有足够地论据支持相应观点或与观点缺乏相关性。 | 能够准确使用1种分析方法,支撑相应观点,但在分析和推理过程中存在小的欠缺。 | 能够准确使用多种分析方法,支撑相应观点,呈现较为合理的分析论断。 | 能够准确使用多种分析方法,有效支撑相应观点,呈现全面而详细的分析论断。 | |||
分析报告:有什么证据证明,学生能够清晰阐述分析报告,表达思想。 | |||||||
表现形式(可视化表达) | 仅用单一表现形式来表述分析报告 | 尝试使用多种表现形式(文字、表格、图表)来表述报告,但形式选择或格式应用存在明显错误。 | 使用多种表现形式(文字、表格、图表)来表述报告;形式选择或格式应用基本正确,仅存在个别问题。 | 使用多种表现形式(文字、表格、图表)来表述报告;形式选择正确;格式应用恰当。 | |||
结构和描述 | 报告条理混乱,表述不清;无法体现分析报告规范;文本格式不当。 | 报告有一定条理;方案有些不符合规范;文本格式基本恰当。 | 报告条理清晰,方案基本符合规范;文本格式恰当,仅有个别问题。 | 报告条理清晰;方案符合规范;文本格式恰当;并且整体协调。 |
附件4数据分析报告评价表
小组
组别 | 评价等级 | 评价意见 |
注:评价等次分为“初显”、“发展中”、“熟练”、“高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