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设计范文
课题 | 我变成了一棵树 | |||
教材分析 (重点、难点) | 《我变成了一棵树》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顾鹰写了“我”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棵树,树上长出了很多形态各异的鸟窝。鸟窝上住着很多动物朋友和“我”的妈妈。他们一起在树上吃东西,而“我”被馋得口水直流的故事。故事中的“我”率真可爱、富有奇思妙想的性格,给我们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教材重难点:接触和了解以独特想象为特点的故事,感受它的生动有趣。根据故事内容能够大胆想象,乐于用通顺的语句讲述自己的想法,并指导每个人对同一件事会有不同的看法,要尊重、倾听他人的意见。体会“我”既不希望自己的“魔法”被妈妈看破,又盼望着妈妈能认出自己的心情。感悟世上最了解孩子的人到底还是妈妈。 | |||
教 学 总 目 标 | 1.会认本课“希、鳄”等7个字,会写“状、狐”等13个字,理解相应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想象的趣味。 3.学生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4.能够将生活和想象结合,组织语言,进行想象力训练。 5.感受“我”变成树的乐趣。 | |||
课时安排 | 2课时 | |||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会认本课“希、鳄”等7个字,会写“状、狐”等13个字,理解相应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想象的趣味。 3.学生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 |||
教学重点 | 1.联系生活,读懂想象,学会想象。 | |||
教学难点 | 2.读懂课文,体会想象的乐趣。 | |||
教学准备 | 师:多媒体课件 生:预习课文 | |||
教 学 步 骤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评价内容及要求 |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 1.(接通2-3人)同学们,看屏幕上这个字,相信大家都认识。 2.(1)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读过的哪个故事或故事中的哪个人物? (2)瞧,老师将故事中会变的人物都请到课堂里,看——(出示PPT图片) ①会七十二变的——孙悟空,②一撒谎就会变成长鼻子的——匹诺曹,③还有这本书,你们读过吗?推荐给大家《尼尔斯骑鹅历险记》中的尼尔斯也会变哦! 3.出示课题:听到同学们的发言,我知道大家都非常羡慕这会变的本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意思关于变化的故事。 4.针对课题提问:课题中的我是谁?为什么要变?变成树后发生了哪些奇妙的事情呢? | 1.个别认读“变”字。 2.(1)预设: ①孙悟空会变,七十二变。 ②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 匹诺曹会变,撒谎鼻子变长,最后变成了真正的小男孩。逃家小兔中的小兔会变。尼尔斯骑鹅记中的尼尔斯……) 3.齐读课题 4.质疑课题。 | 将屏幕上的“变”字大声读出来。 结合“变化”谈谈自己能想到的人物或者某个故事。 读了课题之后,养成质疑的习惯。 | |
二、带着问题,初读课文 | 1.出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4’ (1)大家读得很认真,现在你们知道,课题中的“我”是谁啊? (2)她为什么要变成了一棵树?之后又发生了哪些奇妙/神奇的事情呢? 3. 这篇课文很长,对于我们三年级同学来说,概括起来具有很大的挑战。老师请来了一个帮手,你能根据课文内容来填一填吗?说不完整没关系,其他同学帮忙合作完成。 我们把这三个问题连起来,这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 1.自由朗读课文 (1)“我”就是文中的主人公英英。 (2)预设1:英英因为贪玩,不想被打扰,所以想变成一棵树。 预设2:她真的变成了一棵树,树上长满了各种形状的鸟窝。 预设3:鸟窝里住了很多的小动物,还有妈妈。 预设4:妈妈带来很多吃的,他们一起吃东西,馋得我都流口水了。 3.结合填空说课文主要内容:课文写了“我”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棵树,树上长出了很多形态各异的鸟窝。鸟窝上住着很多动物朋友和“我”的妈妈。他们一起在树上吃东西,而“我”被馋得口水直流的故事。 |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老师提的三个问题。 初读课文后,解决基本的问题。主人公及主要事件。 初步了解英英想要变成树的原因,能简要说出文中所写的三件事。 能够将三件事串起来,抓住重点,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 |
三、学习课文1-4自然段,知道变树起因。 | 1.过渡:现在我们回到课文中,进一步了解下英英为什么要变成一棵树? (1)指名读1-4自然段 (2)谁来说说,英英为什么要变成一棵树? (3)妈妈是怎么喊英英吃饭的?谁来扮演妈妈? 点评:①妈妈有点不耐烦了。②妈妈喊了一次又一次,第二次喊时,嗓门又大许多。 (4)听到妈妈这样叫他,想象一下,此时的英英是怎样的心情? 请你来扮演英英,读读这句话: 所以英英真希望(引读)—— (5)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啊? 那老师来扮演妈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 2.(1)英英想变成一棵树,她真的变成了一棵树,英英是怎么变化的呢?你能找找关键词吗?有趣吗?指名读。 (2)“痒痒的”那是什么感受?我就奇怪了,这身上冒出树枝不疼,而是痒痒的,是不是很有意思。 我用“长”字可不可以?为什么不好?我们知道植物种子的生长是有一个过程,需要时间、阳光、水分。而“冒”是一下子出来的。从人的身上冒出树枝,多么神奇的事情! (3)从身上“冒”出枝头的英英和大家一样感到很好玩,很惊奇。 3.出示句子:小树枝就这样冒着、冒着,呀!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 想象一下,此时的英英是什么样的心情? | 1.(1)个别读1-4自然段。 (2)预设1:不想在玩的时候被人打扰。 预设2:厌烦妈妈的唠叨。 (3)学生扮演妈妈,读妈妈说的两句话。 (4)生:很烦躁,不耐烦 回答的学生接着读:“我在树下……” (生读)变成一棵树,…… (5)学生交流被妈妈催促着做事情的经历。 师生合作读妈妈和英英的对话。 2.(1)个别读句子:“我心里想着,就觉得身上痒痒的,低头一看,发现许多小树枝正从我身上冒出来。” (2)预设1:我认为“痒痒的”一词太有想象力了,一个人变成树的过程竟然是从身上冒出树枝,还“痒痒的”。 认读“痒痒的”。做做动作。 预设2:“冒出来”非常好玩。 (3)齐读句子。 3.体会英英变成一棵树后的心情:开心,激动,如愿以偿 学生个别读句子。 | 能从文中获取关键信息解决问题。 读出妈妈两次喊英英吃饭语气上的对比,更加不耐烦了。 结合自身经历,体会英英被妈妈催促时烦躁、不耐烦的心情。 抓住“痒痒的”、“冒出来”体会作者想法的奇妙。 关注语气词“呀”和句末的感叹号,感受英英如愿以偿变成树时激动、开心的情绪。 | |
四、品读故事,感受想象 | 1.“我”变成了一棵树后,还会发生哪些奇妙的事情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5—23自然段,思考:你觉得哪些想象很有意思?请用直线画下来。 我们来交流:(其他同学竖起耳朵,不要和前面的同学重复。)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向对应的文字内容。 师:关于流口水这一部分内容,沈老师想补充一下。课文从第15自然段开始,有没有直接写“我”馋得流口水呢?那这样写让我们读起来感觉怎么样? 师:你真会读书,你发现了(这可是)作者写作的秘密,先卖个关子,再告诉我们答案。这样我们就会觉得特别有趣。 师小结:同学们,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发现当中有些语句的内容很新鲜,有些让我们觉得不同寻常,有的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有的还和我们卖起了关子。作者把这些想象写的太有意思了,在想象世界里作者像变戏法一样把小姑娘英英变成了一棵奇特的树,发生了一连串有意思的事情。 2.想象说话,出示:如果你也会变,你想变成什么?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随机点评。 | 1.默读课文,画出觉得有意思的内容。 预设1: 老师,我觉得第六自然段的内容很有意思,“我变的树上长满了各种形状的鸟窝:三角形的、正方形的,还有长方形的圆形的、椭圆形的,菱形的。风一吹,它们就在枝头跳起了舞。”树上不结果子却长鸟窝,这个想法太新奇了,而且这些鸟窝还会跳舞。 预设2:我觉得第七自然段的内容很有意思,课文里说“我会请小白兔、小刺猬、小松鼠、小鸭子、小鳄鱼、小狐狸住在里面。如果你喜欢也可以住进来。”鸟窝里不住鸟,住着各种动物,而且这些动物有生活在草丛里的,有生活在森林里的,还有生活在水里的,现在都住到树上去了。作者想象的不同寻常,真有意思。 预设3:第13、14自然段写这棵大树肚子饿了,会咕噜噜的叫,声音还会越来越响。大树肚子饿了,会像我们一样咕噜噜叫。太好玩了。 预设4:老师,我觉得故事里还写了树会像我们一样流口水,这太有意思了。 预设5:没有直接写,而是先由小狐狸说下雨了,告诉我们有水滴落,马上又用天空中一丝乌云都没有来说明不是在下雨。读到这儿,我就很想知道这水滴是什么?然后作者又用小鳄鱼、小松鼠、小白兔的猜测来一步一步勾起我的好奇心,最后再由英英自己揭晓答案。水珠是从“我”的嘴巴里流出来的,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是英英馋得流口水。作者这样写,我读的时候觉得特别有意思。 2.请学生交流自己想象的内容。 | 学生交流自己感兴趣、觉得有意思的内容,梳理“我”变的树上长满各种形状的鸟窝、“我”邀请各种小动物住进鸟窝、妈妈住进鸟窝,把吃的分给小动物们、“我”肚子饿了,小动物们把“我”的口水当成了水珠四件事情。 | |
五、作业布置 | 师:课后,请大家继续想象,如果你也会变,会变成什么?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情,想好后可以和同学们交流,看看谁的想象更有意思。 | 根据老师的点评完善自己想想的内容。 | 想象要抓住事物特点,源于生活,同时又超出常规,不同于平常的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