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多篇)范文

(作者:dagongzhe2008时间:2023-10-22 14:41:00)

编辑: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多篇)

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 篇一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问题;思考

一、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分析

1.高职大学生就业形势

近些年来总体上毕业生就业形势是比较艰难的,2004年有250多万名大学生毕业,到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创纪录的727万。十年间,高校毕业生人数几乎翻了近三番,在高校毕业生中,专科生的增幅最大。受到我们宏观就业形势所面临的经济放缓、就业总量不断增加以及结构性矛盾突出的制约,使得针对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有效用人需求正在不断降低。在高校毕业生数量日益增加的今天,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亟待解决。

2.高职大学生本身存在巨大的就业思想压力

通过走访毕业生发现,大多数高职毕业生认为他们所面临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因而存在巨大的思想压力,有的毕业生甚至产生焦虑情绪。部分毕业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很难适应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对专业前景持消极态度,这就导致他们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有一些毕业生认为当今的就业单位对学历的要求会比较高,对大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很看重,也有的毕业生认为人脉关系在就业过程的作用很达,于是认为社会不公,就业机会不均等,这些都导致了高职毕业生存在非常巨大的心理压力。

3.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学历提升通道还未完全形成

高等职业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教育重点在于为社会培养实践能力高、技能应用型专才。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逐渐诞生出各种新型行业,各个行业对专业人才恶要求越来越高。当前职业教育体系中由中职向高职进行提升的通道已经趋向完善,但是又高职向本科教育进行提升的通道还处在一个发展的阶段,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提升通道。当前各个高职院校应届毕业生专升本的入学比率非常低,还达不到总体人数的5%。再就是进入本科院校之后不能很好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二、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及问题分析

1.教学与实践脱节导致学生专业技术能力薄弱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分为两类:注重技能的技能型专业和非技能型专业。技能型专业主要是指具体到某一个行业的某一特定技术,比如为专门负责铁道通信信号的信号工人开设的铁道通信信号专业、专门为铁路、地铁车辆培养的司机专业,这些专业的特点就在于具有极强得针对性和专业性,具有高度的行业特点。相对技能型专业来说,非技能型妆业则属于技术性要求较低、具有大众化特点的专业课程,比如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等专业课程。虽然这类课程不需要培养高度专业化的技能人才,但也是不可或缺的。在当前众多高职院校中,进行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容易存在教学课程和实践不能很好地联系在一起,教学硬件设施落后。学生不能够及时的学习到先进的技术,影响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

2.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脱节导致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不成体系

综合素质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其主要表现方面有身体素质、个人修养、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管理能力等。在高职院校中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主要利用公共课的课程设置来进行,但是没有形成一个比较明确的培养体系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当前的高职院校中,主要通过开设大学语文、马列主义概论等课程来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有些高职院校还会开设一些影视艺术文学鉴赏课程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其他的可能都会通过第二课堂来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但是第二课堂的选择往往具有随机的特性,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体系,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在实际的教学课程中,不能很好地结合第二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活动,没有将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提高。这样就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上不去,不能将教学目标的任务有效的完成。因此应该做好第二课堂的教学优化工作,用过理论联系实际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就业指导课程地位薄弱导致学生就业观念不能及时更新

当前许多的高职院校都陆续开设了相关的就业指导课程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就业选择。但是在进行就业指导时存在较多的问题影响了课程的教学目的,许多的高职院校关于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偏向大众化,不能够带给学生较好的就业指导,专业化程度较低;还有就是针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偏少、课时偏短,对于职业生涯的规划、职业道德素养、就业指导等重要课程学时较短,使学生很难在规定的课程教学内对就业方向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再有就是就业指导师资力量薄弱,通常都是辅导员兼任就业指导老师,影响了学生对就业的规划。很少有专业人员对学生的就业进行指导,许多高校并没有设立专门的教学机构来主抓这门课程,就业指导课虽属于公共课,但没有享受其他公共课一样的待遇。原因在于高职院对于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不重视,造成就业指导课程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改善当前高职大学生就业状况的思考

1.促进学生就业观念转变,提高学生自身能力素质

教书育人、密切联系学生,是高职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报告会、分享会等讲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及大学生就业形势,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引导大学生把目光转向中小企业及基层;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正确就业观念等。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切实提高就业素质,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经验和技能,帮助学生科学地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2.加强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把就业指导纳入到日常教学环节

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关键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只有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能力。通过传授给学生适应社会的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同时,高职院校的就业心理指导教师要有比较扎实、全面的就业心理指导基础知识,有较好地指导学生就业的技能,有为毕业生服务的理念,还要对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熟悉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就业市场情况,及时了解就业政策,才能真正解决好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

3.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职业发展目标

要根据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的指导,就业心理指导老师可以通过开展一些心理测试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辅导工作,对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行分析和判断,给予准确的指导。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客观公正地对自己的就业期望和相关的职业以及发展前景进行分析评估,同时做出初步的决策。要准确地进行职业定位,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来找准自己的定位,为毕业生将来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4.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最近几年,国家大力倡导高校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不断地扶持大学生进行创业活动,通过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进行鼓励,通过创业增加就业,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高职院校要大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通过校园的优势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体性、创造性,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高职院校可以让学生积极参加寒暑假社会实践、就业实习、专业技能大赛等活动,使其在校期间积累丰富的就业实践经验,做到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培养创业能力。

四、结论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一项长远的、复杂的工作,就业问题作为影响个人、家庭、社会的重要因素,需要高职院校解决好学生的就业问题,促进大学生的择业观、就业观,更好地进行职业选择和规划。只有全社会都重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全社会都参与和行动起来,才会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漆军。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

[2]徐玉卓。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几点思考[J].文教资料,2013

[3]程曙文。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思考[J].科技视界,2015

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 篇二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研究

1 江西省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2014年江西高校大学毕业生达到247472人,创历史新高,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被冠以"更难就业季"称号。我省积极组织了各类招聘会,并鼓励和引导我省高校毕业生面向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以及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开展"五个一"工程,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特设岗位计划,应届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选聘高校毕业生参与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对家庭困难和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积极建立"双困"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机制,补贴其求职费用,开展了大学生就业创业典型宣传,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支持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和技能培训等。

2 江西高校大学生就业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缺乏办学特色,专业设置不合理

江西高等教育近几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高校办学没有特色,办学追求大而全,高校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不够重视,全省高校之间专业设置多有重复,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师资参差不齐,部分院校的专业设置未能很好的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水平不高、缺乏特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高校大学毕业生没有就业竞争力。

(2)大学生在就业观方面存在误区

很多大学毕业生只选择大城市、大公司、沿海发达地区去就业,而不愿到乡镇企业、欠发达地区就业。没有好的工作就在家待业,或者继续考研、考公务员等。同时部分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偏低、就业准备不足,价值判断盲目、就业理念滞后、独立能力欠缺,团队意识差、就业技能低、动手能力差、缺乏实战经验,只追求好工作好单位,而没有正确审视自己。

(3)生源结构与就业区域存在矛盾

江西高校大学毕业生大部分为省内生源,很多人都一窝蜂往北上广就业,全国很多毕业生都往这几个城市跑,造成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留在省会城市南昌就业的只有很小一部分,但是竞争也激烈,去其它地级市、县、乡就业的甚少。

(4)高校培养模式与市场脱轨

当前高校扩招,毕业生不断创历史新高,部分高校培养的人才与市场脱轨,高校太注重理论教育,没有以就业为导向,没有提高学生的技能,导致无法就业。

(5)企业追求高学历、有经验者

招聘企业过分注重高学历,盲目追求工作经验,甚至进行性别歧视,导致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6)毕业生自身原因

很多毕业生求职技巧较差,自身综合素质较差。毕业生就业期望过高,与自身能力不符合,不愿意从基层干起,不脚踏实地,这山看着那山高,不注重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企业招聘来的大学生都缺乏经验,企业培养一段时间后,稍有经验他们就开始跳槽了,导致很多企业不愿意招收应届大学毕业生。

(7)有效供给不足,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升级

我省要加快社会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使得社会有更多的工作岗位提供给高校毕业生。

3 高校大学生就业解决对策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仅依靠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还需要党委、政府、高校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全方位促进大学生就业。

(一)政府方面

(1)加快教育改革

深化我省教育体制改革,加快高校转型发展,重点本科高校注重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地方本科、高职高专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技术技能人才。高校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要让教学模式、教材、课堂、教师观念要紧紧围绕市场,加快校企合作,更好的为本地区产业经济发展服务,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实现就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对接。改革高考招生制度。很多考生为了有大学读而同意调剂到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只是为了一张大学文凭。高校可以在大学前2年不分专业,后2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来选择合适自己的专业进行学习和实践,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进一步完善就业政策

进一步完善并落实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促进机制,加大经费扶持力度,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和援助,特别是对高校大型招聘会及困难毕业生求职给予经费支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到城乡基层就业,到中西部地区及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消除各种就业歧视,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就业市场,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服务和公共就业服务等。

(3)多组织各类招聘会、创业培训等

政府要多组织各类招聘会,多邀请企业参加,多组织大学生进行创业培训,多建立大学生创业园。

(4)加强就业质量评估

政府要每年对全省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进行统计研究分析,对就业质量高的高校要重点宣传并重奖,对就业质量差的高校予以通报并限期整改,并适当减少其招生指标。

(二)社会方面

(1)全社会共同参与

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全员参与、协调合作、共同努力,使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政府要改善就业环境,完善培养机制,进一步调整和升级我国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支持和发展民营企业,实现企业人才需求与大学生就业的对接。高校要加大力度做好就业指导和服务,对大学毕业生切实提供引导和帮助。

(2)进一步完善就业市场,解决地区就业发展不平衡

政府要制定相关保障政策,促进大学毕业生合理流动,对去西部和基层农村就业的大学生,在经费上给予相应的补偿和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大学毕业生到欠发达地区、民企、基层单位就业,从而调整不同地区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3)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

企业招聘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大学毕业生,对待男女要平等,不论出生,凭能力录取,给每个人平等工作机会。

(4)对高校办学进行指导

政府应该加强对高校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进行指导改革,对师资力量差的、毕业生就业率低的专业或院校进行整治,调整专业结构或者减少招生人数等相应措施,促使高校培养出高质量人才。

(三)高校方面

(1)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高校应该加强师资、软硬件建设,坚持理论够用,增强实践性、操作性内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学生特点不断改革教学方式,培养适应社会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高校要建立起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体系,加大力度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让教学、教材、课堂及教师观念仅仅围绕市场,以便毕业生更好就业。

(2)加强就业指导教育

将就业指导教育贯穿在大学的整个过程中,将社交知识、礼仪、人际沟通、心理健康、团队合作、组织管理等融入相关课程中,将就业指导教育与实践实习结合起来。建立好高校就业指导体系,有明确的指导内容和目标,形成很好的就业指导方式。

(3)转变指导方式,打造良好的就业平台

高校应建立培养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通过职业指导课、就业咨询、专题讲座等形式,加强毕业生求职择业能力。同时,学校要积极做好见习单位和实习基地建设,使毕业生能够尽快进入社会角色,适应社会环境,提高各方面素质,积累宝贵经验,为他们今后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4)举办各类创业大赛、模拟招聘会,优秀创业项目入驻创业园区

各高校要多举办各类创业大赛、模拟招聘会,让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入驻创业园区,让大学生得到锻炼和提高。

(四)大学生自身方面

(1)积极转变就业观念

拥有良好的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客观评价自我,转变"精英"意识,拓宽就业领域,脚踏实地,愿意从基层做起,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我,加大自主创业。毕业生适当降低自己的期望值,拓宽就业领域。就业者不一定要去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也可以去民营企业或中小企业,不一定要去经济发达地区,也可以去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也可以去农村去基层就业,也可以自主创业。毕业生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态度,先获得工作,在工作中不断迅速提高自我,锻炼自我,积累工作经验,以便能够寻找到下一个更好的工作。

(2)培养和提升就业技能

大学毕业生拥有了好的就业技能,以便更容易就业,提高就业竞争力。在学校学习期间,要做好职业规划,在学习实践中不断了解自我,对自己进行详细分析,挖掘出自己的长处,少走弯路,确定自己的就业目标及发展规划。同时大学生要提高社交能力、表达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决策能力等。

(3)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大学生要树立自信,多参加社会实践,不断学会适应社会,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4)避免从众心理

大学毕业生要抛弃虚荣心,坚持走自己的路,不要受到其它毕业生影响而改变自己的就业目标,不要刻意追求高薪工作、有面子工作而错失其它良好就业机会。

(5)加大自主创业

大学毕业生可以选择好的项目进行创业,变被动就业为自主创业,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 马树刚。 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J]. 职业,2014(05).

[2] 王钦丽。 促进大学生就业需全社会参与[J]. 光明日报,2014(05).

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 篇三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 就业与创业 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认识有误区。

(1)大学毕业就是精英

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实现几十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越来越趋近大众化。但广大学生及家长对毕业生就业的理解还是停留以前精英教育阶段的观念上,认为只要大学毕业,就意味着就是“精英”,一定得有一个体面的工作。因此,毕业生及家长过于在意单位的规模性质、地理位置、起点待遇等。观念不能及时革新,思想不能与时俱进,是毕业生就业难的症结所在。

(2)高学历就有高就业能力

这是目前社会的普遍误区。高等教育是学术性、专业性教育,既可以是学术性的专业教育,又可以是职业性的专业教育。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形成了过于偏重学术性专业教育的特点,因此这种教育下的高校毕业生更容易出现知识与能力发展的不平衡。就业需要的是相关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2.高等教育本身存在问题。

首先,高校培养层次比例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各层次就业率与同期招生数层次结构呈反向,研究生供小于求,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专科生供大于求。

其次,高校现有学科专业结构存在问题。学科专业供求错位,专业设置趋同化、集中化,这样势必造成课程结构的僵化,闭门造车,脱离实际。学校不能以市场需要、知识结构需要为导向,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急需调整。

最后,重学术教育轻职业教育。不论什么类型、什么层次的高校都一味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靠拢。毕业生多数要走向生产第一线,而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和课程设置都偏重学术性,忽视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培养,学校教育与市场要求的严重脱节。

二、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对策思考

1.政府: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

2.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1)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教育部每年公布的各大高校就业率必然给学校施以压力和动力,学校只顾教育不管就业就行不通。

(2)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职业能力之缝谁来填?目前情况下高校得担此大任,高校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紧密结合,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市场所需,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

(3)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大胆尝试校企联姻。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真正使毕业实习起到缩小、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缝的作用。

(4)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是创业能力。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对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自主创业的可能性和素质要求、实施途径及发展趋势等的研究,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引导等也是高校应加强研究的课题。

三、应对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对策

1.用人单位的对策。

首先,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竞相成才。

其次,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

2.大学生应对就业难题的对策。

首先,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素质与能力。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以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和热情。除素质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社会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

其次,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最后,正确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于关注工资水平与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3.高校提高大学生就业对策。

首先,应该努力提高办学水平。高校应转变观念,把握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加强世界高教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办学水平。高校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积极培养大学生知识和能力,培养具有不断追求真理、追求科学精神,能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以上的综合素质优秀的大学生。

其次,不断进行教育改革,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技术工人需大于供的态势,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极度缺乏。在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时,缩短高职教育年限,变现在的3年为2年,既有利于这类学生提早就业,又有利于满足用人单位对这类人才的需求。

最后,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高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立以服务为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并能独立开展工作,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指导服务、培训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掌握竞争技巧,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4.社会及政府其他对策。

应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还须政府社会共同努力。首先,政府社会必须进行相应总体性调整。大学生就业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及人们对高等教育价值的判断。政府要通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来增加对人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使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这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其次,扩大毕业生入伍人数,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让部分优秀毕业加入人民解放军,既有利于提高军队素质,又能解决部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依赖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由于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用人单位、大学生、高校与社会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杨剑。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探讨。中国成人教育。

[2]张强,赵万里。大众化教育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状况及理论误区的分析。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多篇)范文。

word该篇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多篇)范文,全文共有9730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多篇).doc》
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多篇)下载
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